从“中观”视角看中医学术流派研究

近数十年,中医学术流派研究虽然受到充分重视,但对其意义和价值也仍然存在一些不同看法。例如有人提出“医学不宜分派说”,有人认为中医学术流派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的主要作用是消极的等。这些看法各有其理据。笔者认为对于中医学术流派研究的价值,既不应漠视无视,也不宜过高评价,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中观理论视角,为中医学术流派研究进行合适的定位。

各种学科门类中的“中观”理论

笔者此处所说的“中观”是一个统名,在不同学科有不同叫法。例如在经济学中就叫“中观”,是相对于微观、宏观而言的。微观经济研究家庭、企业、市场,宏观经济研究国民经济,中观经济研究的是部分、地区、集团。中观经济学的产生是实践的产物,微观试点经验不应立即转化为宏观决策,应该经过中介环境在较大范围再尝试和总结。

在社会学上常用的叫法是“中层理论”,即“中观层次”的理论,它源于美国社会学家默顿(RobertKingMerton)。其观点大致为:社会生活涉及的问题十分广泛,因而企图提出一个可以解释全部社会生活、社会现象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普遍性理论是难以成功的。许多基本的社会现象还没有作过特殊的研究,难以概括出普遍的理论。因此应当先作一些中层的理论研究,提出比较小范围的假设,以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这一理论影响极大,被认为“激发了学术实践模式和知识发展模式的多元化”,被广泛应用到各个学科研究中。例如历史学中,如果把历史唯物主义的宏观原则套用到一些具体事件中,就可能出现机械和教条的倾向,需要发展“中层理论”。“‘中层理论’介于宏大的理论体系与微观的经验描述之间,既具有高屋建瓴的抽象性,又具有细致入微的可操作性”,有助于更好地进行历史解释。

其他领域内对“中观”的探讨也很广泛,在电影学中,有学者对那些宏大的文化思潮表示怀疑,认为有教条原则、自我指涉和制造阐释等弱点,提倡在限定范围内进行的问题驱动研究,相对于“大理论”来说,既不忽视反面例证,又注重经验性的实证研究。

将中观视野应用于文学史研究的学者还认为文学流派研究属于中观研究,指出其既有认识论的价值,又有方法论的价值,可以“出入于宏观与微观”,“于肌理密集处进行着‘中观’研究”。

综上可见,“中观”是各个学科领域中,探索和解决中间层次、中间环节的特有规律的一种理论视角。就以上所见,“中观”大多用于人文和社会科学,其形式通常体现为区域、部门、团体、流派等。自然科学其实也有“中观”层次的规律,在知识上主要体现为学科、专科等,相对来说自然科学的知识体系追求纯粹性,重视研究宏观、中观和微观共有的科学规律,所以其“三观”通常是贯通的,只是在不同层面的应用中有特殊的限定。这类特殊性通常分化成为新学科,一般不用流派来称谓。

 

来源:从“中观”视角看中医学术流派研究_中国中医药网 (cntcm.com.cn)

联 系 我 们

Connect us
杨德山-中医正骨

地点:北京市丰台区看丹村708号

电话:010-63731261

手机:13161183648

邮箱:13522612316@163.com